电子报

花垣县边城镇:探索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六联”机制打造边区法治新名片

湖南法治报触屏版 · 湘西
发布时间:2023-11-23 | 点击量:6880

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石林刚 彭涛)近年来,花垣县边城镇坚持以“平安边界”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完善社会治理理念举措,因地制宜推动落实边区乡镇跨省市协作联动机制,有力促进了边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使昔日的“三不管”逐步变成“大家管”,独居湘西一隅的“小南京”变成“两省一市”边区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边城”。

创新“六联”机制 破解地域鸿沟。花垣县边城镇位于湘、黔、渝两省一市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湘西小南京”之美誉,是湘西四大名镇之一,既是边区又是景区。因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名著《边城》而闻名中外。全镇辖21个村(社区),共2.7万人,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人口居多,其中13个村与重庆市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县、湖南省保靖县接壤,清水江贯穿全境,是湘、黔、渝的界河,边界线长约25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复杂的历史原因,过去,边区各族群众关系并不融洽,常因各种原因引发矛盾纠纷,甚至造成流血冲突事件。维护一方平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曾让三地政府伤透了脑筋。相传,旧时当地发生社会治安及矛盾纠纷问题,有时双方就约着一起到三省交界处的一座孤岛去解决,官府知道了也不会去管,久而久之,“三不管”岛就出了名。

2001年,为解锁“两省一市”间跨省市社会治安管理难题,边城镇与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和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建立“治安联防、部门联合、矛盾联调”三调联防协作机制。机制运转以来,为推动和促进了边区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边区社会治理新格局,2021年,边城镇又与秀山县峨溶镇、湖南保靖县毛沟镇建立边区社会治理协作机制,并在“三调联防”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涵,形成了“组织联创、机制联建、基层联防、治安联治、纠纷联调、活动联谊”的边区社会治理“六联”机制。“两省一市”五个涉边乡镇还共同签订了《边区乡镇睦邻友好工作协议书》。“六联”机制的建立,破解了行政区划造成联合治理难的“鸿沟”。

搭建载体平台,夯实工作根基。边城镇在推进“六联”机制中,坚持修内拓外,一方面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和夯实自身社会治理工作根基。完成边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将司法所、派出所、自然资源所、法律顾问、应急办、退役军人服务站、民政办等站所集中办公实现相关单位职能上的融合,力量上的整合,工作上的配合,信息上的汇合,使基层矛盾调处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依托。全面完成镇综治中心示范点建设,高标准建成全国示范性司法所,建成全县唯一的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加强以“一队两会一室”(治安巡防队、治保会、调委会、调解室)为主体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明确了“两长两员”(警长、网格长、综治信息员、义务调解员)作为矛盾纠纷排调的专业人员。提速数字乡村建设,共安装1200余个摄像头。另一方面与重庆市、贵州省联合出资150万元建成边区规范化的边区法庭,共同承担边区广大群众的相关诉讼、调解和判决,建成以来共处理各类边界案件120多件。与洪安镇、峨溶镇、迓驾镇共建边城政协委员工作室,共有22名政协委员参与,定期召开政协委员联席会议,已共同处理边界乡镇在征拆、婚姻、商贸等方面的矛盾20多起。边城镇“渝事黔来湘协商”和洪安镇“渝事好商量·边城和事堂”成为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协调化解矛盾纠纷的亮点平台。以“大边城”景区为核心,共同建设“扫黄打非”示范点,对重点场所进行排查整治,优化边区平安环境。

共享情报信息,提升协作实效。常态化开展不稳定因素和隐患排查,针对热点问题及在春节、黄金周等重点时间段开展联合排查,实行“一月一排查”“一月一台帐”“一月一例会”“一月一处理”“一月一回访”的运作机制。排查出的跨省市矛盾纠纷、民事诉讼、刑事案件等相关线索及时进行互通共享。两年来,边区乡镇相互推送各类线索300多条,互通情报信息27次。推送的重大线索,镇党委均认真研究对策,落实责任人、处理措施、处理时限和回访时间。对较大以上问题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化解机制;凝难问题通过乡镇团结协商联席会议进行会商研究,两年来,会议共召开28次,其中乡镇8次、村级20次。通过系列举措,两年来共化解跨省市矛盾90多起。边区矛盾纠纷形成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边区乡镇相关部门通过对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联合开展了5次集中打击整治行动,及时消除械斗隐患4起,破获各类案件1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拓展协作内涵,助推民族团结。上世纪50年代,边城镇磨老村和迓驾镇晚森村共建磨老友谊小学,一所山区小学校维系了两个村半个多世纪的睦邻友好,是边区少有的民族团结典范。近年来,边区各乡镇把基础设施同建设、文化活动同开展等作为促进边区群众情感交融的粘合剂和催化剂,不断加强协作的深度和广度,使边区各族群众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为群众生产和往来方便共同修建渡口17个,在插花地中建成机耕道30余条、土地流转建成万亩柑橘园一个等。多元化联合开发边城景区,在边城景区及周边协作开发项目11个,其中边城风情小镇景区建设正加快建设,翠翠岛、民国风古街已经建成,天河水街、万豪国际酒店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正加快推进。2022年8月,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暨边城景区开园系列活动在边城举行,边城景区顺利通过4A级景区验收。2023年景区接待中外游客突破15万人次。广泛开展边贸合作,共同加大投入,建设市场、撤关撤卡,促进商贸往来,推动湘黔渝边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巧借文化活动搭台,边区乡镇已连续10多年在清水江上轮流举办“中国˙边城”湘黔渝三省市边区民族大团结龙舟邀请赛,成为民族团结的文化活动名片。此外,还共同举办了边区春节联欢晚会、边区篮球赛、“边城之秋”文艺汇演等活动,让边区群众共享繁荣成果。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边城镇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走出了一条符合边区实际的社会治理新路径,把“一地之计”升华为“长治之策”,变一地“盆景”为处处“枫景”。2022年8月,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现场会在边城镇召开;2022年7月,省际协作“环湘6+1”现场会在边城召开,边区“六联”工作机制受到与会人员高度关注;边城政协委员工作室被评为2023年湖南省示范性政协委员工作室,2022年边城镇荣获了“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称号。

责编:李颖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