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银发法官“调”和三湘 | 经验不闲置 矛盾不上交——常德市武陵区法院“银龄调解团”解纷有妙招

湖南法治报触屏版 · 法院
发布时间:2025-10-28 | 点击量:9610

开栏语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指出,退休法官是人民法院的宝贵财富。法槌落定的余音会淡去,但他们心中的为民热忱从未降温。在长沙公园的长椅上、常德社区的调解室里、湘西村寨的火塘边,一群鬓角染霜的退休法官褪去法袍,以调解员的身份奔走在三湘大地。他们的身影,是司法为民的生动诠释,是基层治理的温暖底色,也是老有所为的精彩注脚。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银发法官“调”和三湘》栏目,看他们如何用岁月沉淀的智慧抚平矛盾,“调”出和谐天地,点“亮”万家灯火,打造精彩“枫”景。


经验不闲置 矛盾不上交

——常德市武陵区法院“银龄调解团”解纷有妙招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雨田 通讯员 李波 赵胜兰

退休以后做什么?”对于常德武陵区法院的11名退休法官而言,答案写在老百姓解决矛盾后舒展的笑脸里。

2022年,武陵区人民法院从退休干部中选聘11名具有15年以上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组建“银龄调解工作室”,将“银发力量”嵌入法院解纷链条。

从坐堂审案到上门解纷,他们带着半生积累的司法智慧穿梭于街道巷陌、田埂厂房,把法庭上的严谨法理转化为街头巷尾的暖心沟通,成为基层治理中一抹绚丽的“枫”景。

俯身一线

做老百姓的知心老友

刚脱下法袍、走出庄严的审判法庭,退休法官莫晓晞的脚步就迈向了社区。曾在民事审判岗位坚守30余年的她深知:法槌落下,能裁决是非;而春风化雨,更能滋养和谐。

“我们这里有个纠纷,希望法院可以来帮忙调解。”2023年5月,莫晓晞一早就接到了某社区的求助电话。

原来,该社区一商铺排污管道破裂,粪水倒灌进10余户居民的储藏间。业主情绪激动地围堵在物业门口讨要说法,而开发商、物业与业委会3方相互推诿,场面一度陷入僵局。

赶到现场后,莫晓晞没有立即召集各方“说理”,而是沉着控制现场、固定证据。“当务之急是厘清损失,再依法明确责任。”在她的指导下,社区工作人员对现场全面拍照,逐户登记受损物品——大米、旧书、食用油等无一遗漏,并作出初步估价,为后续调解打下扎实的事实基础。

随后,她将3方代表请进社区警务室。一张矮茶几、几杯清茶,莫晓晞拿出事先拟定的解决问题时间表:开发商两日内更换破损管道,物业3日内完成清洁消杀,业委会协助统计住户损失。

经过3小时的梳理责任与释法明理,这份务实高效的方案获得一致认可,3方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一周后回访时,新管道已安装到位,赔偿陆续落实,一场可能升级的群体纠纷就此消弭于无形。

“还以为要扯皮很久,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莫法官太专业了。”业主连连点赞。

退休法官莫晓晞(左)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法律知识。

昔日专业老法官,今日社区解纷人。这些退休法官脱下法袍,以“片长、组长、邻长”的身份融入社区,成为群众身边懂法律的知心老友。一旦察觉到邻里间冒出怨气的“火星”,他们便第一时间出手。

退休法官曾宪元也是社区里公认的“和事佬”,他总能把精深法理转化为家常语言,让群众听得进、听得懂。

在河洑镇的一起邻里纠纷中,两户人家因屋后排水沟堵塞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动手。派出所两次治安调解未果,矛盾陷入僵局。

曾宪元得知后,把双方请到屋檐下,从情感共鸣切入:“两家的孩子不是同学吗?以后上学放学,还要不要互相搭把手接送?”

一句贴近生活的问话,触动了当事人心底的柔软之处,剑拔弩张的气氛悄然缓和。

见双方有所松动,曾宪元顺势引导:“排水沟是共用的,堵了水路,淹的是两家。今天你们各自退20厘米,一起挖条浅沟,水有出路,矛盾也就有出口了。”

最终,两户人家心结顿解,当场拿起铁锹,不到一小时便将水沟挖通垫平,还一起清理了周边的碎砖杂物。

今年上半年,“银龄调解工作室”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询180余次,调解矛盾纠纷1781件,群众满意度达95%。

精准施策

做“骨头案”的终结者

“‘银龄调解团’的成员个个‘身怀绝技’。”武陵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熊利波评价,“他们就像一群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能精准找到症结,开出良方,药到病除。”

据了解,“银龄调解团”中有5人退休前是高级法官,5人曾担任审判业务中层或院领导,专业领域涵盖民事、商事、家事、执行等多个方面。他们丰富的阅历与专业的积淀,使许多棘手的“骨头案”在情、理、法的交融中成功化解。

今年1月,某楼盘未能按期交付,两百余户业主情绪激动,酝酿集体上访、诉讼。为从源头定分止争,法院立案庭在征得双方同意后,迅速将案件导入“银龄调解工作室”。

收案后,这些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并未采用“一锅烩”的方式,而是精准分组施策:第1组驻守楼盘现场,逐户核实信息、掌握个体诉求。第2组约谈开发商,明晰法律后果,同时逐一核对项目施工进度与验收文件办理情况,督促其明确后续时间表。第3组则创新建立“信息同步机制”,每晚8点在业主群发布“调解进度条”。

持续两周的用心沟通,如同给业主服下“定心丸”,驱散了猜疑,让协商回归理性。最终,超过八成业主与开发商达成和解。

如果说群体性纠纷考验的是调解的宏观布局,那么那些历时漫长、细节繁琐的“骨头案”,则更考验老法官们细微处的功力。

物业纠纷一直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针对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中常见的历史遗留问题多、事实细节模糊等难点,“银龄调解工作室”的老法官探索出一套“数据说话、精准核算”的“小账本”工作法。

日前,退休法官何平成功调解了一起拖欠长达5年的物业费纠纷。面对厚厚的催缴单据和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她首先扮演起“核算员”,将纷杂的单据系统梳理,制作出清晰的费用明细表供业主核对;同时,主动核查物业工作记录,客观确认了在此期间存在的服务瑕疵。

在事实清晰的基础上,何平提出“服务瑕疵应扣减,合规费用需补交”的处置思路。经核算,物业公司同意因服务不到位减免部分费用,业主刘某当场结清款项,公司也承诺升级门禁系统。

这起持续5年的纠纷,终于画上句号。

从波涛汹涌的群体事件,到纠缠不清的陈年积案,“银龄调解团”凭借着丰富的经验、真挚的态度,将大量纠纷化解于诉前,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何米良(右)为当事人释法明理。

言传身教

做青年法官的引路人

“前辈的经验,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武陵区法院法官助理孙永超的话语,道出了“银龄调解工作室”的另一重要意义——传承司法智慧,培养青年力量。

每周三下午,工作室都会迎来特殊的“学员”——法院的年轻法官助理。他们在此“跟班”学习,零距离观察老法官如何运用丰富的经验与娴熟的技巧化解纷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一次宅基地纠纷调解中,一位青年法官面对双方当事人激烈的争执,一时慌了神,她高声制止,却让矛盾愈发激烈。

退休法官王中鑫见状,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示意暂停。他并未继续纠缠于争议焦点,而是转而关切地询问当事人:“您家孩子在哪里读书?成绩怎么样?”几句充满人情味的家常闲聊,让紧张的气氛瞬间缓和。待双方情绪平稳后,王中鑫再回归纠纷本身,使调解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事后青年法官感慨:“先以耐心‘稳情绪’,再以情理‘讲道理’,最后用法理‘说明白’,力求将纠纷化解于萌芽。老法官们言传身教,让我对调解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

在熊利波看来:“这种从‘纸上谈兵’到‘实践真知’的领悟,正是‘传帮带’机制的价值体现,为司法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银发亦生辉,余热亦暖人。近3年,武陵区人民法院11名退休法官共先行调解民事纠纷9288件,占同期民事一审结案31.62%。其中82%在7日内履行完毕,无一信访、无一投诉。

责编:谭好

一审:谭好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