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昂贵衣物洗出“结”,法院调解高效“解”

湖南法治报触屏版 · 张家界
发布时间:2025-10-27 | 点击量:5562

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代可怡)日常生活中,衣物洗涤本是寻常小事,却因认知差异与责任认定分歧,极易引发纠纷。近日,慈利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因衣物洗涤引发的服务合同纠纷,通过耐心释法析理,引导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衣物洗涤惹争议,诉至法院求赔偿

孙女士在国外专柜以两万余元购置了一件奢侈品连衣裙,2024年6月,孙女士将该连衣裙送至某干洗店进行清洗,在送洗时,明确嘱咐干洗店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洗涤标识进行洗涤。孙女士取回衣物第二天,发现裙子出现缩水、变形等情况,她认为这是由于干洗店未按其嘱咐进行专业干洗,而是采用了不当的水洗方式,致使衣物严重受损。因与干洗店协商未果,孙女士遂诉至法院,要求干洗店按照衣物购买价格的60%进行折价赔偿。

双方各执一词,责任归属成焦点

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争议激烈,互不相让。孙女士坚持认为,干洗店作为专业服务机构,存在重大过失,应承担赔偿责任。干洗店则倍感委屈,辩称其完全是依据该衣物自带的洗涤标识进行操作,采用的是标准的干洗工艺,并无不当,拒绝承担任何责任。双方对于“清洗方式是否恰当”以及“损害责任由谁承担”这两个核心问题争执不下,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法官悉心调解,巧解双方心结

承办法官为实质化解矛盾,避免“一案结而多怨生”,决定将工作重点放在调解上。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采取了“背对背”的沟通方式。一方面,向干洗店经营者释明,即使其操作符合洗涤标识,但在接收高档、贵重衣物时,应尽到更审慎的注意义务,并与顾客就清洗方式、潜在风险等进行充分确认。现有证据虽不能直接证明其为“水洗”,但衣物确实在清洗后产生了损坏,从服务合同履行的角度看,难以完全免除责任。另一方面,承办法官也劝导孙女士,根据《洗染业服务纠纷解决办法》规定双方未做出书面保值清洗约定的,只能按照普通衣物洗涤和普通义务赔偿处理,最高不超过2000元,还需要考虑折旧率,且该衣物在此次干洗前曾经过洗涤,建议其在赔偿金额上作出适当让步。

最终,在法官情、理、法相结合的耐心调解下,双方当事人放下了对立情绪,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干洗店当庭通过微信向孙女士支付了1688元,一场因洗衣引发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法官寄语:

消费者在送洗高档、贵重衣物时,应尽量选择信誉好、服务规范的门店,并与经营者协商一致作出书面保值清洗约定,约定清洗费用、保值额和服务内容,以此确定发生纠纷时的赔偿方案,更好地保障自身权益。作为洗涤服务经营者,则应不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在接收衣物时做好检查与告知工作,对于贵重衣物应主动与顾客书面约定清洗方式和责任条款,从而避免此类纠纷的发生,共同营造和谐放心的消费环境。

责编:王辉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