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严禁差役乘骑坐轿衣缎事” 来看看清朝“遵府县示”古碑里的37字廉洁规定

湖南法治报触屏版 · 关注
发布时间:2025-09-06 | 点击量:8233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欢乐 通讯员 孟春绒

到达永顺时,小雨淅淅沥沥下起来,永顺县老司城博物馆一侧的山丘被雾气笼罩。秋风吹来,空气里有了一丝凉意。

永顺老司城土司法治文化基地展示的古碑复制件。

参观完博物馆陈列的藏品,湖南法治报记者对800多年的土司王朝政治制度、人文风情有了一些了解。与博物馆咫尺之遥的老司城土司法治文化基地的部分展览内容,采用古今对照方式,将土司王朝遗物和永顺境内田野文物里的廉洁文化元素对比呈现出来,让观众潜移默化地领悟其中精神内涵。

从展览的复制展品中,记者惊喜地发现了有关廉洁文化元素的田野文物线索——一块深藏偏远山村土坡上的“遵府县示”古碑。

直观感受 官府公告的廉洁文化元素

在聚光灯映照下,老司城土司法治文化基地展厅里3块古拙的石刻格外醒目,解说员姚元历介绍,石刻系复制件,原件在永顺县颗砂乡旭东村,“它是一块清朝乾隆年间的方形石柱碑,三面刻有文字,为了方便展示,特意复制了3块。”           

永顺县文物专家孙俏介绍,该古碑共刻有37个字,石刻正面文字内容为“遵府县示,严禁差役乘骑坐轿衣缎事”,石刻左面为“公议禁止砍伐桐茶树木等”,石刻右面为“禁止盗窃五谷牛马践食事”。

“从行文风格来看,这块石碑正面的‘遵府县示’印证了这是古代官府常用的下行文种,即清朝永顺府对其管辖的差役、百姓进行告诫、劝谕、禁约的一种指令。”孙俏说,“遵府县示”相当于今天的公告和决定之类的公文,具体内容表现在:要求差役注意仪表形象,禁止骑马坐轿、穿高档绸缎衣服,还对砍伐桐油树和茶树、偷盗五谷牛马等行为明令禁止。

颗砂乡部分党员干部从古碑里感受廉洁文化魅力。

“这就是一个官民告示,词句质朴,37个字呈现了刻在我们老祖宗骨子里的廉洁文化基因。”孙俏说。

毫不违和 古代官府与今日法治贯通

国家“双千计划”法学专家、湖南芙蓉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平凡认为,古碑里“遵示”二字就是“遵守并警示”的意思,形同今天上级政府机关向下一级政府机关的公告、告示,具有一定的法定权威性,“遵府县示”古碑是清朝官府用来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与当下对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方面的条例、法规近似。

“200多年前永顺府出的这条公告,放到今天也毫不违和。”陈平凡对古碑里的3条“遵示”内容一一进行解读:“严禁差役乘骑坐轿衣缎事”,类似今天规范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仪表形象和出访活动,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禁止盗窃五谷牛马践食事”意思是禁止偷盗粮食作物和牛马牲口,“践食”即不能违规吃喝,更不能铺张浪费,践踏食物;“公议禁止砍伐桐茶树木等”即禁止砍伐油桐树、茶树一类的经济林。

古为今用 党员的廉洁文化教材

从老司城博物馆出来,车子在蜿蜒山道上蹒跚,到达永顺县颗砂乡旭东村时,雨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田野和山丘覆盖上了金黄的光影。

“到了!看!前面山坡上!”还未从自然风景里走出来,同行人突然提醒记者,目的地到了。

记者零距离接触“遵府县示”古碑。

爬上狭窄的山坡,“遵府县示”方形石柱碑赫然挺立眼前。颗砂乡乡长向振告诉记者,古碑所在地是旭东村的王家组,这里大部分村民是土家族。

“早几天我们还跟它合影了呢!”打开手机里的相册,向乡长指着一张合照说道,“乡党支部一直想将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做得有意义一些,几个没外出公差的党员一合计,就到这里合影‘打卡’!”向乡长表示,它虽然是一块清朝古碑,今天仍不失为一本廉洁文化的活教材。

当天,颗砂乡党支部不仅和古碑合了影,还重温了入党誓词,一同感受老祖宗廉洁文化的魅力。随后,还走访了村里几位老红军家属,听他们口述父辈的革命故事。

家国情怀 古碑警示几代人成长

古碑边的一栋砖木瓦屋是王山海家的祖屋,现在他的兄嫂居住在这里。王山海从永顺县商务局退休多年,他很小的时候听村里老人讲,立古碑的位置,处于永顺府、颗砂至万萍官道的必经之地,当时官道两旁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无论是骑马的还是坐轿的,无论官职大小,都会主动地在古碑前几百米下马下轿,徒步走过古碑好几百米之后才上马上轿。”王山海说,这是爷爷奶奶的口述,由此看来,“遵府县示”古碑所列禁令效果显著。

王山海回忆,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老父亲会劝诫孩子们要遵守老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哪个晚辈思想出了小偏差,父亲会将古碑里的警句活学活用,由此衍生出正气满满的王氏家训:为人正派,爱国爱党,敬业奉献……

在良好家风熏陶下,王山海的大伯、二伯跟随贺龙干革命并参加了红军,“父亲这一辈共三兄弟,父亲参加了红军,大伯二伯参军北上的时候,奶奶病了无人照顾,父亲不得不留在家里尽孝”。

王山海说,家国情怀是王氏家训里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家也是三兄弟,也都参了军。我们把最美的青春岁月献给了祖国。”追求进步的王山海在高中毕业后入了党,当时刚满18岁。他在永顺当过乡镇党委书记,在商务局主要领导岗位上奉献了很多年。“我们一家人始终以古碑为警示,用祖辈家训鞭策自己以人民为中心,敬业爱岗。”

竹鞭留疤 难忘桐花香里祖父教诲

“这道疤痕就是爷爷用竹鞭抽的,我永远不会忘记。”聊起“遵府县示”古碑,家住永顺县青坪镇的张轩伸出右手,向记者展示手背上的几道细长疤痕。

放牛是张轩小时候最大的乐趣,经常躺在牛背上,仰望着蓝天白云,听牛铃在山谷回响。一年春天,漫山遍野洁白的油桐花开了,远远望去,山上仿佛刚下了一场雪。张轩随手折了一大把美丽的桐花,将它挂在牛角上,骑着牛回了家。爷爷见爱孙放牛回家,满心欢喜地迎上来,当他发现牛角上挂着一大把桐花,立马变得严肃起来。“你这是胡闹!一朵花就是一颗油桐果,这要浪费多少桐油啊!”爷爷从杂物间抽出一根竹枝,问张轩用哪只手折的花枝,一见这阵势,张轩慌了,乖乖地伸出右手,任由爷爷抽打。“手背上那种钻心的痛,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张轩说。

几天后,爷爷叫爸爸开车去一个地方,还特意叮嘱带上张轩随行。兜兜转转的,车子到了颗砂乡王家组,爷爷拉着张轩来到一块古碑前,对他说:“这是老祖宗的规矩,你仔细看看,照着上面的字念几遍!”

“公议禁止砍伐桐茶树木等”“禁止盗窃五谷牛马践食事”……张轩一遍又一遍地念着古碑上的文字。爷爷告诉他,油桐树是老天爷馈赠给永顺子民的宝贝,为了保护油桐产业,老祖宗以官府公文的形式将禁令刻在石碑上,达到警示作用。爷爷说,桐油是中药,也是防水防腐材料,更是国家的战略物资。

近几年,清坪镇的桐花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打卡,油桐树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农户增收致富。这一切,都要感恩于先辈对这片热土的呵护,感谢铭刻于古碑里的文字,不断警示后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责编:李迅

一审:艾京昆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